二维码 关闭

联系我们

  • 电 话:0391-6701389
  • 传 真:0391-6701331
  • 邮 编:459001
  • 邮 箱:jymybgs@163.com
  • 销售电话:0391-6701315
  • 地 址:河南省济源市克井镇

新闻中心
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新闻中心

“回眸七十年 奋进新征程”主题征文||循着父辈的足迹前行(尚国轩)

发布:edkhcpjv 浏览:1163次

在济煤集团即将迎来70年华诞之际,所有济煤人都沉浸在喜悦兴奋之中。远在滇西南的我,一方面欢欣鼓舞万分期待,另一方面追忆往昔感慨万千。

我的父亲尚福堂是济源煤矿第一代矿工。解放前,童年的他就在资本家开办的小煤窑出苦力挖煤养家糊口。1947年转入太岳军区开办的新济煤矿,1953年转入济源煤矿,1982年光荣退休。30余年的矿工生涯中,父亲从一名采煤工成长为区队长、党支部书记、矿井主任、党总支副书记、矿党委委员。也曾作为济源煤矿工人代表,被评为河南省先进生产者,并参加了全省表彰大会。这些工作成绩彰显着父亲一辈子忠诚于党,忠诚于矿山,忠诚于煤炭事业的可贵品质。1999年,父亲在病危之时,惦记的依然是“要把我的党费交给组织”。父亲的一辈子是忠诚奉献的一辈子,是扎根矿山的一辈子,是践行初心的一辈子。

在我朦胧记事时就常听父亲讲述煤矿井下的故事。初期的煤矿因为没有电、没有机械,只能靠手搅辘轳、镐刨煤,嘴咬吊灯、肩拉筐。每挖一筐煤都浸透了矿工的辛勤汗水,每天出班后浑身湿透,煤泥染身,除了能看清一口白牙外,其他全是黑乎乎的。小时候的记忆,懵懂知悉煤矿工人挖煤的艰辛与不易,同时也更加知道了煤的用途和重要性。在我刚上中学时,就常跟随哥哥、姐姐们到远在十里之外的原二号井、三号井的马路上捡煤,供家中做饭使用。在每次捡煤时,总能看到路上拉着平车的购煤人,从煤场口排队至马寺街,夏天头顶烈日满身是汗,冬天冒着风寒浑身打战。他们三五成群一脸无奈,期盼着能早日买到煤好归家。那时起,在我心中就有了一个念想,长大后我也要像父亲一样,去煤矿挖煤,让更多的人能够烧上煤,让购煤人不再排队、苦等、期盼。

父亲已离开我们二十余年,父亲在煤矿的光辉岁月早已成为了过去,留下的是我对父亲无尽的怀念和追思。我继承着父辈对矿山的赤诚情感,寻着父亲的足迹,开始了我一辈子扎根矿山的生涯。1981年7月,我如愿以偿地被济源煤矿招收为一名计划外临时工,与我同行分配到采煤队的还有九名年轻人。我们都是20岁左右,正值年富力强。可是没干多久,区队里有几个年轻人就嫌弃井下活脏活累、时间长、危险多而弃矿回家。经过三个月的考验,区队内计划外临时工只剩下我们四人。我也在老工人的带领下学会了采煤、架棚、移镏子、接链等多项操作技能。同时,也从一名帮手提升为直接操作的井下大工。

转眼三年过去了,我在采煤队也成了一名熟练的操作能手,无论井下的每一道操作工序都干得得心应手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时任原三号井矿井主任段新年同志把我叫到办公室说:“听说你是卫校毕业的学生,现在卫生所缺少人员,是否想到卫生所工作?”。我听后先是惊讶,后又迟疑地说:“我还是在区队下井吧,对井下的工作也比较熟练了,班组里的每一位职工也都像我的亲人,我想与他们在一起”。事后,有人说我傻,放着好工作不去干;也有人说我可能是家里贫穷,想多挣几个钱。但我心里想的是和兄弟们在一起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,只要能多挖煤、挖好煤,以后不再让众多的人为拉煤而排队,不再让众多的家庭为烧不上煤而发愁,再苦再累也心甘。

自入矿工作后,我从一名普通的采煤工做起,始终坚守着吃苦耐劳、立足井下、奋力拼搏的精神,始终把“矿兴我荣,矿衰我耻”当作自己奋斗的座右铭,也始终把父辈们那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铭记在心。

几十年来,在各位领导的关怀下,在同事兄弟们的支持下,我在井下与井上齐锻炼,生产一线和管理岗位多轮转,见证了济煤集团的腾飞,见证了井下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。济煤文化熏陶着我,济煤精神感召着我,济煤故事感动着我。

如今,我虽已退休,但依然带着组织的信任,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坚守在滇西南。在济煤70岁之际,我毫不动摇地坚信:济煤人在齐百红董事长及董事会成员的正确领导下,携手并肩、共同发力,同频共振、攻坚克难,一定能实现集团公司提出的“建百年企业 创百年辉煌”和“用十年时间,再造一个新济煤”的远大目标。济煤人拼搏实干、吃苦耐劳、甘于奉献的精神也会代代相传。